其他

生命这趟“单程列车”,我们该怎样为孩子做好“安检”?| 日课

2017-03-28 赵方 新校长传媒

今日叙事

2008年3月28日,为表彰藏族学生索南东智发现火情,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救出女童,自己被严重烧伤的事迹,教育部决定授予他“舍己救人的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生命这趟“单程列车”,该如何为孩子做好“安检”?

文 / 赵方(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员)


对于生命教育,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说是“热爱生命”,有的说是“珍惜时间”,还有的说是“学会保护自己”、“认识到生命无常”……其实,直白地说,生命教育就是教会孩子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马斯洛说:“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人明白生命何等宝贵。”生命只有一次,其珍贵性不言而喻。我们的孩子很脆弱,无数的事例在提醒我们,青少年应该在保护好自身的前提下,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正确的救援措施帮助别人。


生如夏花之绚烂——了解生命的奇妙


保护自身首先是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这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第一堂课。那什么是生命?为了让孩子理解这个命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生命的奇妙,同时树立孩子万物有灵的生命观。 比如给孩子介绍每天遇见的花草树木和小动物,告诉孩子,它们也像我们一样有生命,这样的做法就很好。


案例:日本和英国的做法


养小动物是日本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养兔子最为常见。在日本的小学里,一般都会有一种名为“小屋”的设施,养兔子就叫“兔子小屋”,每天的值日生要负责喂食和打扫。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小朋友直接地观察生命“生老病死”的过程,感受生命的宝贵,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除了养小动物,还要养植物。有条件的学校会有一片小花园,或者小菜园,给学生来种菜养花。还有一些学校,会跟政府借用一块地来做种植教育,比如在政府规定的公园里。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把爱护动物作为切入口教导孩子珍爱生命也是英国幼儿园、小学普遍采取的方式。曾有记者在西伦敦杭斯洛的一所小学采访,看见健康教育课老师姆利正带领班上学生在操场上课。姆利指着一群搬家的蚂蚁说:“蚂蚁是种非常古老的动物,一亿多年前就存在了,并且它总是成群活动,非常团结,你们不能无故残害它们。但如果它损害家中物品,你们怎么办?”小约翰说:“把它放回土里。”姆利说:“非常好,将一两只放回花园、草地,它会通知同伴这里有危险,其他蚂蚁就会从家中撤离了。”英国一些野生动物组织或者救护中心跟中小学有合作,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他们收容救治的受伤生动物和遭到遗弃的宠物。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家长也会刻意教育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把理性和温情代代相传。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英国家长带她6岁的女儿去农场玩,正巧有只猪在生小猪。女孩第一次见到这种场景激动异常,一个劲儿问这问那。她妈妈把她带到一边,蹲下来,轻声说:“你现在情绪比较激动,咱们还是先走开一会儿,因为猪妈妈现在需要安静,让我们尊重它。”6岁的小孩居然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比划了个“嘘”的动作,然后牵着妈妈悄悄离开。


死如秋叶之静美——不回避和孩子谈论“死”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是的,国人对“死”这个话题是很避讳的,尤其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然而,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它是不可避免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总会遇到这个字,刻意回避并不能打消孩子的好奇心,也不能解答他们的困惑。


案例:美国与欧洲的死亡教育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中小学的“死亡课”上,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另外,其他欧美国家也有与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英国健康教育的标准就包括了“死亡和丧失”,为年龄低至 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而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


死亡教育不能美化死亡,一方面要解除神秘性,让人们了解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赋予死亡神圣性,不能草率对待。生命教育强调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生命,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说得专业一点,就是让孩子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它。


生活不能太较真——引导孩子接受不完美


教育不是比较,但教育永远无法消灭竞争。家长不可能完全放弃对成绩和名校的要求,但不能以此作为人生最大甚至唯一的目标。有的家长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稳压器”,先给自己释压,才能给孩子释压。营造一个开放多元的家庭文化氛围,孩子的生命才能更有韧度。


坚韧的生命成长需要复杂,太过纯洁和较真,可能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真正的生命成长需要妥协,因为必要的退让,也是保持生命平衡的基本内容。科学需要较真,成绩有时候也需要较真,但生活不是需要处处较真的。不能把孩子在学习中的较真精神无限扩大化,让他们认知生活本身的弹性和妥协,回归生活的基本状态。


生命只能用减法——安全教育很重要


袁卫星老师在为女儿写的《生命课——一个父亲的谆谆教诲》中这样告诉他的孩子:“生命是一笔上帝给每个人放在银行里的储蓄,究竟它有多少?没有人在生前知道,但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都在一天天地消费它,直到有一天生命出现了赤字。人的生命用减法,价值实现用加法。在这里,加法和减法之间并没有恒等关系,也就是说,减去多少,并不意味着增加多少。在这里,昨天是使用过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可以使用。”生命教育不等于安全教育,但安全教育是当中的重要一环。


从弱小到强大,生命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但仍然有一些保证生命质量和长度的手段值得我们学习。生死关头,掌握了自救知识并能予以运用的人能争取到更大的生存机会,如果做不好这一点,热爱生命就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保护生命也成了一句空话。庆幸的是,现今国内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生存与自救技能的培养。


苏州五中是“苏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挂靠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来看看他们的相关课程怎么上。


下图中的课堂内容是“学会紧急避险”,老师把课堂搬进了苏州市民防宣教馆,运用这里专业的设施设备,把理论讲解与实际演练相结合。同学们在逼真的地铁车厢里学习地铁逃生的要点;在充满烟雾的长廊上体验了在火灾中逃生;在模拟的地震、雷电等场景中掌握避险技巧。



同学们对这堂课好评连连,最直观的感受是实用性非常强。一名高一学生说:“今天的生命教育课让我大开眼界,我见识到了许多高科技模拟的自然灾害,明白了大自然的危害。我们从‘玩’中学到了许多防灾自救的小知识,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课程体验。”而另一位同学说:“这样的课程,不单单给予我们书本上的知识学习,更让我们有了直观的生活感受和技能提升。”


广东一小学则把“生命安全教育营”变成了“魔法课堂”,给小朋友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生命安全教育课。学生以王国为单位被分成8个不同的王国,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国王,最后由“魔法师”和“小精灵”给各国国民传授生命安全的“魔法知识”。小朋友还通过“挤墙角”的游戏,感受被推挤的感觉。游戏过后,“魔法师”告诉小盆友,即使在游戏中,我们都会因为玩耍而受伤,如果我们真的遇到被推挤,首先一定要做到镇定,学会保护自己。接着,在“魔法师”带领下,小盆友双手交叉护住颈部,身体蜷缩躺在地上,模拟遇到踩踏事件时该如何自救。



很多学校也都在做着同样的努力。也许对于保护孩子我们做得还不够,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重视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在各种意外和不幸频频发生的今天,可以说生命教育正当时。


“教育日课”

 征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 

作者 | 赵方

责编 | 张磊

“新校长传媒”广告合作请联系 023-67450968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日课”相关内容

学校品牌建设 | 创建学校气象 今天谈谈数学

教育更要打假 计划生育这一代 | 历史相对论

今天的德育 挑战式学习 | 最美女先生

养育参考书 如果教育是诗 惊蛰:自然教育

天才少年的前世今生 | 最可爱的人 | 语言学习意义



/ 蒲公英大学2017年课程 /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 核心素养盒子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